“足球”的前世今生
自9月“踢球去”赛事开赛以来,各大赛区赛况激烈。历经一个多月的比拼,第六届“踢球去”已经进入赛程的重要阶段,各赛区代表队伍即将会师安吉争夺属于他们的最高荣耀。
绿茵场上,冠军之争,备受瞩目。球场之外,小绿叶也为广大球迷朋友们整理了一份《足球冷知识》。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它的“前世今生”,你是否了解呢?
其实早在16年前,国际足联便已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被称为“蹴鞠”。
“巴乔退役,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劲来;克鲁伊夫退役,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劲来;普斯卡什退役,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劲来;高俅退役,中国足球一千多年没缓过劲来……”每逢足球大赛,类似的段子就会在网络上热传。
高俅,是宋代著名蹴鞠高手,他靠高超的蹴鞠技艺赢得宋徽宗赏识,最终成为北宋末年权臣。他的扬名主要得益于《水浒传》,书中有一段关于高俅陪宋徽宗踢球的描写:他抖擞精神,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将球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笔墨不多,却专门提到了“鸳鸯拐”这个蹴鞠术语,说明它足够代表高俅的球技。
这种蹴鞠更像是一种体操表演,而不像现代足球,因为它不具备激烈的对抗性,“体操”与现代足球,是完全两码事。
诞生于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的蹴鞠,天生带有野蛮争夺的色彩。在当时,蹴鞠不仅仅是项民间运动,还是军事训练手段。军队蹴鞠,一方若要进攻,必须先摆脱对方,这时会有推摔、躲避、奔跑等动作,可以锻炼士兵的手脚灵敏程度、合作能力、行动速度与力量。
体现在球场上,这样的力量型打法,倒是跟现代足球中竭力推崇速度与力量的传统英式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鞠中更具对抗性的“足球”一脉在宋代被断了根,而以高俅为代表的“花式足球”一脉开始欣欣向荣。蹴鞠的发展来了个大转弯,无可挽回地滑向另一个轨道。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削弱武将权力,重用儒生文人。在这种背景下,“双球门踢法”逐渐式微,争抢冲撞、拼得你死我活的场面不复存在。伴随对抗程度的降低,蹴鞠的技巧性和专业性元素却在不断升高,以“白打”为代表的花式蹴鞠在宋代达到顶峰。
当时的开封,更是成为今天马德里、米兰、曼切斯特一般让足球爱好者向往的运动之都,“世间子弟千般艺,只此风流最夺魁”。
蹴鞠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藤制品进步到皮革制品。至唐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完成了第二次技术革命,“黑科技”范儿十足的充气蹴鞠出现了。
此前的蹴鞠,外包皮革,内填米糠、棉花、毛发之类的有机物作为内胆。尽管皮革是有弹性的,可是加上这个实心内胆后,整个球体的弹性并不理想。而充气球就完全不同了,以牛或猪的膀胱为球芯,“嘘气闭而吹之”,充满气封严后再包以牛皮,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球壳,兼顾了弹跳性和耐磨性,这使得蹴鞠的各种性能都能展现出来——完全可以踢得更远,更准。
此后,皮革加动物膀胱的组合一直没有变过,高俅踢的球是这样,英国人发明的现代足球也是基于此原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足球的确是起源于中国。
目前有据可查最早的蹴鞠团体是南宋时杭州的“齐云社”,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比英超的曼联俱乐部早诞生约800年。
宋徽宗赵佶应该是最大牌的球迷了,作为当时的“足协主席”兼“球迷会会长”,赵佶不仅在球场上身先士卒,还利用权力规定:凡朝廷有大型宴会,必须有蹴鞠表演赛。
《水浒传》中的高俅,历史上确有其人,因球艺高超,得宋徽宗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开府仪同三司,这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了。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安陵阪里公乘”项处是一位狂热球迷,名医淳于意为他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仍频繁外出踢球,最后呕血身亡,这可以算是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由南宋遗民周密撰写,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收录了一份“皇家足球队”的首发名单,列出了两队出场队员的名字与场上位置,称作“筑球三十二人”,这是历史上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
相比于古代蹴鞠,现代足球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运动”。由绿城举办的“踢球去”也来到了第六个年头。
今年,绿城中国更是将“种春风”的公益能量融进“踢球去”社区联赛当中,8座城市,152支球队,2200多名球员不止于热爱,为绿城球迷们献上一场“最环保”的精彩比赛。
本文为品牌活动宣传推广资料,具体执行以各项目实际安排为准。本资料所发布的内容为2020年10月19日前的信息,敬请留意最新资料。本文发送日期2020年10月19日。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小绿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