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篮球,几多欢喜几多愁
篮球,是最受部队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酣畅淋漓”“累并快乐”“团队至上”……问及对篮球运动的感受,这是官兵口中的高频词。一方面是基层官兵的普遍喜爱,一方面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篮球运动开展难题。“爱篮球,几多欢喜几多愁”,请看来自新疆军区某师篮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何遭遇冷落?
最近,该师某团做了一项关于篮球运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官兵喜欢打篮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月参加2次以上篮球运动的官兵只有7.5%。一面是官兵内心对篮球运动的渴望,一面是参与上的冷遇,究竟为哪般?
“现在有了军营网吧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打篮球的人自然就少了。”三级军士长袁辉告诉笔者,早些年,课余时间打球的人多,看球的人更多。而这几年,随着大批“90后”走进部队,官兵结构发生了变化,相比于体育运动,他们更喜欢当“拇指族”“低头族”。下士陶佳乐坦言,现在互联网功能强大,虽然喜欢篮球,但也抵不过手机的诱惑。
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传统体育项目遭冷落,引发了师领导的深思:多元化的娱乐方式难免对篮球运动带来冲击,但传统体育运动的一些功能永远无法替代。
“让篮球运动重新热起来,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该师政治部主任王德宏说,他们以师团营三级篮球联赛为牵引,把荣誉贯穿始终,并在局域网开展“我心目中的部队篮球明星”评选活动,让场上的有拼劲,场下的有热情。
有何实际困难?
在某坦克营采访时,教导员杨红军说起了这样一件事:2014年5月,营里组织了一场篮球循环赛。不料,3场比赛下来,5名队员先后不同程度受伤,比赛被迫叫停,营里为此还挨了批评。
“官兵荣誉感强,比赛中拼抢激烈,但受伤却影响了正常训练。”谈起这段经历,杨红军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官兵缺乏篮球运动基本常识,比赛中一些动作不够规范,对规则把握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官兵的自我保护技巧以及赛前热身活动不到位。
回想起备战比赛的场景,某炮兵团一连指导员刘刚也是一脸尴尬——有的队员虽然是老球员,但从未系统学习过规则;有的裁判临时指定,未经过专业培训……
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一天下午,该师侦察营按计划组织1小时球类活动,由于只有两个篮球场,100多人仅分到半个篮球场,官兵只能轮流上场。笔者查看某团文化装备统计数据时发现,能正常保障比赛的场地,每个连队平均下来只有0.41个,且分布不均。
这还不算是让官兵最头疼的事儿。排长武森告诉笔者,冬天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别说打球了,手都伸不开,篮球运动只能在室内进行。场地不足,严重制约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开展。
如何走出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某团政委姚哲认为,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在场地建设上,该师按照“建改结合、统用统管”的思路,改造比赛专用场地和一般练习场地,筹资新建了多功能体育场馆。此外,他们陆续为营连配发了200多套篮球比赛计时器、记分牌等专用器材,并借助每年文化装备检查时机,对器材和场地进行检修维护。
针对小散远单位实际,他们充分利用空间,在营房侧墙上安装挂壁篮球架,并在水泥地上画出半场线条,设置练习场地。同时,新购置的半包厢篮球架,重量轻、可折叠、易携带,有效解决了野外驻训期间球场设置难题。
比赛激发荣誉感。该师每年举办一届“铁骑杯”篮球赛,建立师团营三级联赛机制。在比赛项目上,师团一级以专业性比赛为主,营一级以选拔性比赛为主,连队一级采取灵活形式,开展三人篮球赛等活动,增强篮球运动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他们定期聘请篮球教练组织培训,确保团有裁判员队伍、营有1至2名教练员、连有3名以上篮球骨干。
机关保障到位,官兵受益匪浅。在某步兵团,每个营都建立起一支篮球队,每支球队还设计了队服和队标。官兵普遍认为,参与篮球运动,缓解了训练压力,增强了战友之间的协作意识,有效提升了体能训练水平。